怎样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发布时间:2020-12-07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在加拿大当幼儿园老师的我,日常是和3岁以下的孩子们打交道,我发现,孩子们天生的智商和情商都是惊人的,他们很会审时度势,看人下菜,而且基本上都能靠操纵成年人的情感反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下面是孩子们最常用的几种手段,欢迎教养者们对号入座:
1.“嚎啕大哭”的潜台词:“我就是要利用你的内疚感”
我曾经亲眼看到过一个1岁左右的宝宝,在妈妈送她到幼儿园的时候哭得涕泪交流,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让她妈妈一步三回头的哭着离开。然而,在妈妈走了以后,老师温和的对宝宝说:“现在妈妈已经走了,你再哭她也听不到啰。等你哭好了,再来找我们玩吧!”说着,老师就忙着照顾别的小朋友去了。
宝宝愣了几秒钟,停止了哭泣,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她爬向了老师,抱住老师的腿,抬头仰望,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很显然,宝宝对于妈妈送自己到学校这件事不满,她很明白自己的哭泣能让妈妈感到伤心。一旦妈妈产生内疚的情绪,就有可能把孩子留在家里,或者尽早来接她回家。宝宝也明白,在幼儿园哭泣的作用没有那么好,老师懂得她这些小诡计,乖巧的孩子反而更能赢得老师的怜爱和关注。
为何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另一个样?以上就是原因。既然两幅不同的面孔,可以让孩子分别在家中和学校的利益最大化,为什么不呢?
如果这位妈妈意识到自己孩子的小诡计,她就会明白,害怕分离的“焦虑症患者”其实是自己。如果妈妈把送宝宝上学当作是一件轻松自然的事,不对此产生内疚情绪,宝宝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不是妈妈的弱点。她会觉得“哭也没什么价值,因为没什么好利用的”。
2.“我做不到”的潜台词:“你们都要来为我服务”
马克今年三岁,是个华裔男孩。在家里,他有四位长辈成天围着他转,什么都替他做好了,所以他早已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老是呼呼喝喝的对待他的父母长辈,哼哼唧唧的要这要那,父母总是迅速的满足他的愿望。
在他刚来幼儿园的时候,马克很自然把老师都当作他的“保姆”。大家要出门散步的时候,马克哼哼唧唧的走向我,发号施令:“帮我穿鞋子。”我笑了笑,温和的说:“马克,这是你自己的事。你看,其他的孩子们都是自己穿鞋的。”
马克开始哭丧着脸:“可我不会呀!”
“你不会穿鞋子我很抱歉,马克。看来你只能光着脚出门了。”我平静的回答。马克开始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躺在地上蹬腿发脾气。此时别的小朋友已经穿好鞋子,纷纷走过来围观,问:“他怎么了?为什么哭?”
我和大家解释说马克在穿鞋子方面遇到了点麻烦。有个叫妮妮的金发小姑娘自告奋勇的站出来说,她可以教他穿鞋子。于是我让其他孩子排好队,先跟着另外两位老师出门散步。我自己则远远的站在走廊那一头,等着马克和妮妮。
马克看到同班的小伙伴们都走了,很着急。他急急忙忙的停住了哭声,抹了把眼泪,就把鞋子胡乱往脚上套。在妮妮的指导下,马克成功的穿上了鞋子,虽然两边穿反了。我没有纠正他,而是很高兴的和他击掌庆祝,然后提醒他应该感谢妮妮的帮助。从此之后,马克爱上了自己穿鞋,再也不要长辈们代劳了。
孩子是很能干的,他们天生就有学习和成长的本能。可以说,关于生活自理能力,只要3岁以上的孩子想学,几乎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很多时候,孩子哼哼唧唧的嚷嚷“我不会”,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做不到,而是大人平时无微不至的把他们照顾得太好,从而让孩子感觉到“我是脆弱无能的,需要照顾”,从而出现了心智上的退行。大人把孩子当成一个婴儿般照顾,潜台词是在告诉他们:
“没有我的照顾,你什么都做不到。”这样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是绝对有害的。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认定“我可以”。
3.“惹麻烦”的潜台词:“好或坏,我都是胜利者”
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吸引父母老师的关注。有的孩子打出的是“乖乖牌”,他们意识到当个模范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得到赞扬。还有一些孩子,发现“乖巧”这个标签已经被其他的小伙伴占领了,他们选择了与此截然相反的方式——为自己贴上“捣蛋鬼”和“小麻烦”的标签。
哪怕他们因此受到惩罚和斥责,他们也是开心的,因为毕竟他们从同伴那儿争夺到了成年人的注意力,无论好或坏,他们都是胜利者。这样的场景,放在小学和中学里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孩子总出现问题行为,并且屡教不改,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引发的关注,正是他们所追求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们能保持冷静,不去理会这种公然的挑衅,而表示出对于积极正面的良好行为的兴趣,“捣蛋鬼”们很快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他们会思考,然后重新定位自己的策略。
还有的孩子,潜意识里把自身作为武器,希望能让父母修复关系,因此故意表现出问题行为。她故意造成自身成绩大幅度下滑,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导致平日不和的父母短暂“休战”,结为家长的同盟共同讨伐不上进的女儿。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转向孩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于是,孩子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下一次,当父母开始争执不休时,那个孩子可能会再一次出现成绩大滑坡。像这种帮助父母修复关系的模式也许出自好意,但毫无疑问是不健康的。
面对这种状况,如果夫妻双方能够意识到孩子的苦衷,就会有更有效的解决方式。三人可以坐下坦诚布公的交流: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平和的生活环境;孩子有责任对自己的学业生活倾注最大的努力;夫妻双方的争端和孩子没关系,应当尽量和平的自行解决,不要让孩子牵涉其中。
总之,我们不要轻易的陷入孩子布置的“情感陷阱”。关注孩子们的“小伎俩”,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孩子的想法,因此能够以更有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要“呕心沥血”的去栽培孩子,不要过度的向孩子倾斜所有资源而苛待自己,也不要毫无原则的向孩子的泪水投降。
- 上一篇:想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那你得先知道这些
- 下一篇:幼儿园老师招聘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