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发布时间:2022-12-22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解释翻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这段典故很有名,是孔老夫子到卫国去的时候,跟南子见面,讲这段事情。见了南子之后,子路就很不高兴,是这么一个事情。我们先看《雪公讲要》里面,他引《集解》,是何晏的《论语集解》,「孔安国等以为,南子者、卫灵公夫人也,淫乱,而灵公惑之」。这个南子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淫荡的女子,她是卫灵公的夫人。卫灵公比他年长很多岁,是年纪比较老了把她娶来。她是淫乱、不贞,但是灵公却非常宠爱她,对她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甚至国家大事、朝政的事情,全都依她、听她的话,所以南子当时相当有势力。「孔子见之者,欲因以说灵公,使行治道也。」当时孔子为什么会见南子这个人?《集解》里面就讲了,因为当时孔子希望能够说服卫灵公,使他能够去行治道。这个治道就是恢复礼治。这个国家已经无礼了,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乱了。如何能够使到这个国恢复礼治,得到安定,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君。而国君又是听命于君夫人的,听南子的,所以孔子见她。见南子是起码能够让南子不要阻碍推行治道。当然,如果能够让南子去说服灵公来推行治道,那是最好的。所以孔子是抱着这样的一个希望去见南子。
我们可以体会圣人那个存心是只为了万民着想,没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名誉名节都可以放下。因为见南子这么一个淫妇,那会损害自己的名节。一般人觉得,为什么要去见她?见了她等于自己名声就不好了。但是孔子不计较这个,只要有一线希望能够让卫国恢复治道,孔子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去行这个事情,这种存心真叫大公无私。甚至孔子的弟子里面也不一定能够体会和理解。你看子路就不理解了,『子路不说』,他不高兴了,结果『夫子矢之曰』,「矢,誓也」,就是发誓。夫子见到他这样,对天发誓,所以「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悦,子路因为夫子见了南子,心里不高兴。子路这个人很直爽,也很有义气,很果敢,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他一定不做,很有原则性,所以他对这个事情不高兴,大概也是他有想法,对老师有想法。夫子就发誓,发誓什么?『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予所否者」,就是如果我做错了些什么事情,就「天厌之」。这是一种说法。这个「厌」是厌弃的意思,这个「之」就是我,是孔子说天厌我。这个天,有的说是上天,有的是说南子,因为南子是君夫人,君如天,所以也有说是南子,这个我们稍后会谈到。
我们继续看《集解》里面讲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祝誓,义可疑焉」。《集解》里面提出有一个这么疑点,因为这一章先儒看法很多不一样,雪公引《集解》这里,把这个疑点说出来。孔子要在卫国行道,那行道本来跟妇人是无关的,是卫灵公说了算,跟这个妇人南子本来是无关,刚好这南子在卫国是很特殊,她控制了卫灵公。子路不悦,应该不是跟这个妇人之事有关,所以这里面,夫子为什么「与之祝誓」,为什么会发誓?如果是跟妇人之事有关的话,夫子不应该因此而发誓。因为夫子是要行道,所以这里面提出一个疑点,等一下我们就会把这疑点给破除掉。雪公先提出这一个疑,这是很多先儒的批注当中没考虑到这点。我们先往下读。
「邢疏」,邢昺的注疏当中,「史记世家,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欲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邢昺注疏里面就讲到,他引《史记·世家》,「孔子世家」这篇讲到,当时南子派人来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就是四方来的这些贤人君子,要来到卫国都是要跟「寡小君」见面,寡小君就是南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如果是想要跟寡君(就是卫灵公)做兄弟,也就是你想跟卫灵公和好,「必见寡小君」,就必须要见南子。寡小君是南子自称。也就是说,凡是有人来,想要拜会卫灵公,首先要见过南子,可见得南子那种专横霸道。「寡小君欲见」,南子想要见孔子,但是「孔子辞谢」,一开始孔子不愿意去见。当然这是有避忌,本来行道跟妇人是无关的,为什么要见你?但是后来「不得已而见之」,因为卫国这个国情很特殊,什么都是南子说了算,所以孔子为了在卫国去推行治道、推行礼治,不得已这样屈己见南子。
下面我们来看《朱子集注》当中说,「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朱子以为在那个时候,在某一个国出仕做官,应该先见一下小君,就是见见君夫人,有这个礼。但是这是朱子的臆测,「毛奇龄四书改错,遍考诸礼文,无见小君之礼」。毛奇龄,这是先儒,他有一个《四书改错》,就是正本清源,他遍考、考证「诸礼文」,《周礼》他查遍了,没有说一定要见小君这个礼节。所以朱子这个属于他自己的臆测,当时不是有这个礼的。孔子其实不必一定要去见南子,在礼上没有这条。那他为什么要去见?当然有孔子特别的苦心,底下给我们做分析了。
「刘氏正义」,这是雪公引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窃谓南子虽淫乱,然有知人之明」。这个「窃」是刘宝楠自称,谦虚说:我以为南子虽然淫乱,但是她有知人之明。这个女子也是个聪明人,要不聪明她怎么能控制卫灵公?她也知道谁是贤人,谁是小人,她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蘧伯玉是当时卫国的一位贤人,孔子非常赞叹他。孔子到了卫国也是,南子对他们俩都特别的恭敬,当然也不愿意得罪贤人。「其请见孔子,非无欲用孔子之意」,所以南子她希望保持她的地位,当然她也想用一个贤人来帮助她。就跟阳虎,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他虽然自己没有德行,但是他还想用孔子,他有知人之明。南子也是这样,她自己没德行,她还想见孔子,她也并不是说不想用孔子。只是她用她自己那种女人的狭隘的心,也想控制孔子,让孔子能够为她来服务。因为孔子是贤人,又能把国治好,又能听命于她,这不是很好吗?说不定有这个意思,所以「非无欲用孔子之意」,不是她不用孔子。
所以为什么孔子去见她?大概也是因为孔子想到,如果南子允许灵公重用孔子的话,那可以帮助卫国推行治道。「子路亦疑夫子此见为将诎身行道」,子路是怀疑夫子去见南子的时候,这是什么?「诎身行道」,就是侮辱自己,「诎身」,诎是跟那个委曲的曲是一样,委曲自己去行道。「而于心不悦」,子路不希望自己的老师委曲自己去行道,子路实际上是为老师着想,他希望老师能够有一个完美的名节。但是孔子他不想自己,他想自己委屈无所谓,只要能行道就可以。所以师徒两人想的都没错,做弟子的为老师着想,尊师重道;做老师的为万民着想,能够舍己为民。这是此章的内涵。很多人把它误解了,想着为什么子路不悦?以为孔子跟南子见面,好像有什么问题,男女之间的问题,这错了,想得太俗了。雪公把这里头的内涵给我们揭示出来。所以子路不悦,不是因为男女问题不悦,而是不希望孔子「诎身行道」,侮辱自己的名节而行道。
底下说,「正犹公山弗扰、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悦之比」,子路不仅这次见南子的时候不悦,公山弗扰也曾经召过孔子。这个公山弗扰是季氏的一个家臣,他叛乱,想要召孔子来为他服务。佛肸,这个不念佛字,念毕字,佛肸也想召孔子。佛肸是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家臣,他两人都想召孔子,但两个人都是谋反的。当时孔子也想去,子路也不悦。这个原因都是一样的,不希望老师「诎身行道」。但是老师当时为什么想去?都是为了希望在自己能被任用的时候,可以藉这个机会推行礼治。你看,全没有为自己考虑。子路为老师考虑,所以不悦。「非因南子淫乱而有此疑也」,这里给我们点清楚了,不是因为有这个问题才有这个疑惑。
所以,「夫子知子路不悦,故告以予若固执不见,则必触南子之怒,而厌我矣。天、即指南子」。所以他发了誓,实际上这个「天厌之」是说南子会憎厌我。如果我固执不见南子,会触怒南子,南子会厌恶我。厌恶我,也就是使卫国不能推行礼治,是这样想的。所以「夫子言,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为乱。孟子亦言,仲尼不为已甚。可知圣人达节,非俗情所能测矣。」所以夫子是一片仁爱之心,全没有为自己个人考虑,甚至连名节都放下。如果人执着于自己的名节,那还是有我有私,那么他也就不能真正称为仁人、圣人。他的「圣人达节」,这种心量、这种德行,不是一般俗情所能够臆测的。但是我们这里要细细的去体会孔子的存心。
这里有一个训诂要提一提,就是「夫子矢之曰」这个「矢字之注,有誓、陈、指、直等义,以直告之义为是」。「夫子矢之曰」,这里是直告子路的意思,不是说对天发誓,是明白的、直直的告诉子路:如果我不去见南子,南子就会憎厌我。这是雪公他的看法,非常有道理。
夫子为什么要去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她淫乱,但是又深得卫灵公宠爱,所以朝廷上下都对她非常的敬畏。要想在卫国能够施展抱负,确实没有南子点头,在卫国当时的国情下,就很难成功,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但是这是事实。夫子既然想在卫国能够推行周公之治,就不得不屈身去见南子。因为南子她也有知人之明,她对于孔子也是很敬重。正因为这一点,孔子觉得对自己名节有损伤的事情,但是对这个国家、对天下能带来益处,孔子还是毅然去做。因为孔子心中只有天下人,没有自己,这是何等的仁爱。
在《论语》当中有两段与这段其实精神上是一致的,我们昨天有提到,一个是公山弗扰,他想召孔子前往。公山弗扰是鲁国季氏的家臣,他后来叛乱,这种叛臣当然是无礼的,可是他叫人请孔子前往,孔子还是想去,这是一段故事。子路当然那时候也不高兴,也是『子路不说』。另外一段是佛肸,佛肸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的邑宰,佛肸在请孔子的时候孔子也想去,这时候子路也是不悦。这三段我们结合在一起来看,就能知道孔子是如何存心的。
在一般人眼中,卫国的南子、鲁国的公山弗扰、晋国的佛肸、这三个人都是不善,那孔子为什么想去见他们?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这个机会去推行周公之治。这三个人虽然都是道德败坏,会不会污染到孔子?不会,孔子的道德已经到达了「至坚至白」之地。坚,他是坚实的,不会动摇;白,是讲他的真诚,没有夹杂丝毫不善。所以无论孔子处在什么样的处境,这个处境无论是多么的浊乱,但是都一丝毫不影响孔子行道之心。对孔子来讲,他已经不会受这些境缘的干扰,真正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这样的定力,不会受到环境的污染。能够不受环境污染,他就能够转变环境。孔子之所以想去见这几个人,就是希望能够转变环境。孔子他见到子路不理解,确实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夫子圣人的心境。那个境界,真的,如果我们没达到那个境界,不知道他落脚处在哪。不是说我比他境界低,我能理解到他三分之一,或者理解到他二分之一,不是。没到他这个境界,是一点都不理解,根本不知道他落脚处。子路没到夫子的境界,见到夫子的举动他就不理解,不理解他就会不悦,他不高兴、不满意。这什么?他以凡夫知见去量度圣人的境界,他就会产生他的烦恼。
夫子见到这种情形,还是教育他,所以『夫子矢之曰』,「矢」,用雪公的批注当作直告来讲,直告就是明白的告诉他,而且这个直还有一种直指心源的意思,点悟他,希望子路也能够提升。先儒有的说这个矢,当作发誓的誓字讲,其实如果按照《雪公讲要》里面的意思,这种发誓反而有点不合逻辑。夫子又没有错,而且他也不需要去向子路表白什么,只是为了教化子路,所以直告之,这个矢字当直告来讲比较好。他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否」就是《朱子集注》里面说的,这个否是「不合于礼,不由其道」。当然先儒批注,汉、宋、明、清诸儒,他们的解释意见纷纭,难以折中。雪公说最好是存疑,这个否字到底应该是什么意思,没有个定论。那么「天厌之」这个天,雪公说这个应该指的是南子。所以如果是指南子的话,这个否就当拒绝来讲。就是说如果我拒绝南子的话,南子一定会厌恶。厌恶倒是无所谓,就可惜是什么,南子就不会让孔子在卫国去施展他的抱负,卫国也就没有办法去推行礼治,这个受害的还是卫国的百姓。所以夫子全没有为自己想,他想到的是如何能够让卫国上下都能恢复礼!这种完全是什么?屈己以成全这桩好事。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卓吾云:子路不说,全从夫子拒弥子来。意谓:既曰有命矣,缘何又见南子。」蕅益大师给我们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话,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子路为什么他不高兴,夫子见南子他不高兴?这是还有一个事情,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夫子拒绝了弥子瑕,弥子瑕也是卫国的大夫。这个人是个小人,传说他跟南子也有染,他深得卫灵公的宠信。当时弥子瑕想要召孔子来做他的家臣,这个时候孔子拒绝了,就说了一个「有命」。有命就是我们能不能够在此施展抱负,那自有天命。因为有这个因素,所以子路看了既然有命,进退有命,当时你拒绝了弥子瑕,为什么你这次又要去见南子?子路实在讲,不高兴主要是这个因素,这个点得很好。子路的不高兴,我们这样一看,确实他也有道理,因为他不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是你要见,那你之前你见弥子瑕就好,应该答应他做弥子瑕的家臣就好。为什么拒绝了弥子瑕,却又见了南子?这底下是我自己的猜想,供大家参考。
弥子瑕这个人,他完全是小人,南子当然也是不正的人,可是两者相比起来,南子她还比较能够为卫国着想,她是君夫人,跟卫灵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跟弥子瑕不同,弥子瑕是个大夫,他只是想他自己这一家,他的出发点不会想国,他想家。如果孔子为他服务,只是为他这一家服务;如果是为南子所重用了,那还能够为卫国服务,所以孔子取其大。因此,对于弥子瑕他就拒绝,但是对南子他就去见。还有一点,南子还是敬重人才,对于孔子再怎么说都是有几分恭敬,而且她说不定还有用孔子帮助卫灵公的意思,所以因为这个缘故,孔子还是最后决定见南子。当然到最后这个计划是失败了,卫灵公最后没有真正用孔子,所以夫子离开卫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小人跟女人是最难相处的」。小人是指弥子瑕,女人就是指南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确实推行礼治在当时春秋乱世很难。虽然难,但是孔子这个志向始终没有退过,这正是他的仁慈之处,所以仁者是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己,孔子真正做到。
江谦补注他又提到一个观点也很好,给蕅益大师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他说到,「此可与互乡难与言章合看。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佛菩萨,不舍罪恶众生。孔子不拒南子与互乡童子也。」这是一段《论语》的话,「互乡难与言章」,我先把这章念一下。「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一章的大意,因为我们以后会学到这章,我们今天只是介绍一下大意。这个「互乡」是一个乡的名,有这么一个乡,这里的乡人「互乡难兴言」,就是很难跟他们讲话。这个字幕应该是下一条。「互乡难与言」,这是什么?因为这些乡人很自专,不达时宜,所以很难跟他们讲话,这叫互乡难与言。而有一个童子来见,这是这个乡人童子来见孔子,孔子就接见了。「门人惑」,这是孔子的弟子就有点疑惑了,怪孔子为什么见?这个跟「子路不说」也是一个意思。你看当学生的不是个个都能理解老师,只有颜回真正他对老师最理解,他能做到不违如愚,其它的弟子,包括子路、子贡这类人,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老师的境界。所以他有时候就不高兴,可是夫子循循善诱,不会因为你不高兴了,也不教你了,不是,还教你。
所以你看这里,「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这个「与」,就是帮助他、称许他的意思。教学应该是什么?帮助他进步,不是帮助他退步。你要怪我见这个童子,这是不是太过分了?「唯,何甚」,唯是语助词,没什么意思,何甚就是是不是太过分了。底下又讲,「人洁己以进」,洁就是他能自洁、自重,有人来求学,能够虚己自洁来求学的,我们应该「与其洁也」,这是我们称许他能够自洁、能够上进。虽然他们可能原来基础很差,这种人很难教,但是他有一念心想来学的,我们就要长养他这颗善心,这叫「与其洁也」。但是「不保其往也」,往就是将来,我们不能保证他将来会不会保持,还是说故态萌发了,原形毕露了,他又退转了、退步了、堕落了,那我们不能保证。我们只是能是什么?看到他当下现在能够有好学、有想学的心,我们就应该帮助他。如果不帮助他,这是不仁。可是帮助他,不代表说他一定就能变好。江谦说与这一章一起合看,我们就更能体会当时孔子见南子的心境,这是孔子何等的仁慈,对于像南子这样的恶人,不善之人,都没有放弃对她施教的这个机会。
所以「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他孔子愿意见南子?就是看到南子还有一念敬贤的心,她对于像蘧伯玉、孔子这些贤人也不算很尊敬,但是也总有几分敬意,这点心我们要帮助她长养。这个心属于什么,也是她的良心。「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恶贯满盈的人,他还是性本善,这个性是讲他的本性,这里讲的佛性。佛者觉也,本性是本觉的,一切众生本性本觉、本性本善,所以「佛菩萨不舍罪恶众生」。佛菩萨是圣贤,圣贤眼里看到的众生,只看他们的本性,他们本性是本善,只要他能够起一念善心,我们就要想尽方法帮助他长养善心,而不计较他原来是不是一个恶贯满盈的人,也不保证他们将来是不是能够继续再修学圣道,只是当下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会我们就帮助他。
所以「孔子不拒南子与互乡童子也」,我们就明白,孔子为什么还是继续见南子,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是希望有这个机会能够让南子改邪归正,她要改邪归正了,这对卫国是有一个很大的促进。因为她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她比弥子瑕还强,弥子瑕的地位、作用那只是暂时。记载里面就讲到,卫灵公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见到弥子瑕,喜欢他的时候,当弥子瑕摘了个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给卫灵公吃的时候,卫灵公还很高兴,满脸笑容的说,「卿真是对我好,这个桃子这么甜,你不舍得吃掉另一半,把另一半给我吃」,卫灵公说这个话。到后来他不喜欢弥子瑕的时候,他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所以弥子瑕是属于小人,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慈悲、仁慈,和孔子的勇气、果敢,智仁勇三达德,就在这一幕「子见南子」当中给我们表演出来。
【评析】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注释出处
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说:音yuè,同“悦”。
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 上一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 下一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