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来了:国产奶粉在崛起,能否战胜洋奶粉?
发布时间:2019-07-08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文章来源:财经锐眼
政策红包,国产奶粉迎春天
说起国产奶粉,很多国人往往无奈地摇头,自从三氯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就陷入巨大的“信任危机”,销量骤减。
前几天,奶粉行业传来大消息,国家七部门联合派发政策大红包,国产奶粉迎来焕然一新的春天。
6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简称《方案》),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乳粉境内分装,力争国产奶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
此外,为做强做优国产乳业,鼓励各地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消息一出,市场振奋。6月3日当天,上市奶企股价普遍上涨,贝因美(002570.SZ)、西部牧业(300106.SZ)等龙头乳企迅速涨停,在A股掀起一波小高潮。
可以说,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是国产奶粉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不仅深深刺痛了中国父母的心,也让国产奶粉形象崩坏,销量坍塌。
2008年之前,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65%;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至仅剩20%。
如今,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婴幼儿奶粉市场大爆发,2018年的销售金额达到2200多亿,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发展内需是当务之急,而体量巨大的婴幼儿奶粉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提出国产奶粉自给率提升至60%以上,尽量把人口红利留在国内,也给中国奶企打了一剂强心针。
贝因美:扭亏为盈,整装待发
6月11日,贝因美再度涨停,成了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这对于刚刚“脱星摘帽”的贝因美而言,实属不易。
三氯氰胺曝光后,国产奶粉陷入“信任危机”,作为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之一,贝因美首当其冲,销量骤降,业绩大跌。
2016年和2017年,贝因美连续两年亏损,被证监会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贝因美”沦为“*ST因美”,挣扎在退市边缘。
值此危难之际,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回归,通过在品牌端、销售端、成本端的一系列改革,带领公司快速回归正轨。
(贝因美创始人谢宏)
2018年,贝因美实现营收24.9亿,实现归属净利润4111万元,扭亏为盈,股票简称恢复为“贝因美”,成功留在资本市场。
今年年初,贝因美与合作多年的新西兰乳企恒天然“和平分手”。1月2日,贝因美出售了恒天然达润工厂51%的持股,此后将业务重心放到国内。
6月10日,贝因美公告称,公司旗下安达奶业和现代牧业拟与康宏牧业合作,成立黑龙江康贝牧业,共同经营安达奶业旗下的现代牧场和中本牧场。
贝因美此举与《方案》鼓励奶企并购重组的步调一致,这大概也是贝因美近日股价大涨的直接原因。利好当前,2019年被外界视为贝因美复苏的开端。
伊利股份:股价创新高,强者恒强
伊利股份(600887.SH)成立于1993年,并于1996年成功上市,是中国乳企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也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大品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与贝因美股价大涨类似,近期伊利股价走势也很抢眼。6月11日,伊利盘中最高价冲至32.55元,创近一年新高。
今年以来,伊利股份一路上扬,从去年年末低点21元涨至最高32.55元,累计涨超50%,公司总市值也日益逼近2000亿。
2009年至今,伊利股价在十年间累计涨幅为2669%,而同期贵州茅台(600519.SH)涨幅为1215%。不同于贵州茅台异常高调的做派,伊利早已闷声发大财。
多年来,伊利业绩始终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公司实现营收796亿,同比增长16.89%;扣非净利润58.8亿,同比增长10.32%,稳居亚洲乳业第一。
对于伊利这样的“巨无霸”而言,营收、净利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份成绩单着实来之不易。
今年4月9日,伊利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回购股票,回购金额在50-100亿之间,目的是用于股权激励。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伊利无实控人,通过股份回购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内部员工持股比例,有利于深度绑定多方利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进而激发员工潜力,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此外,伊利积极推进全球布局,除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建立国际化的产业园外,还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东南亚等优质乳源产地不断跑马圈地,有效调动全球奶业资源。
随着马太效应日益加剧,伊利强者恒强,不仅稳坐国内乳制品行业第一的宝座,更是在全球乳制品行业崭露头角,蜚声国际。
三元股份:多元化布局,业绩大涨
在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中,北京本土品牌三元股份(600887.SH)独善其身,产品中未检测出三氯氰胺,一时间名声大噪,产品热卖。
2008年,三元实现营收14.14亿元,同比增长28.2%;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增长87.2%;扣非净利润0.3亿元,同比增长55.70%,在国内乳制品市场独占鳌头。
但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元,没有深耕产品,却走上并购扩张之路,分别于2008年、2011年将河北三鹿集团、湖南太子奶收入囊中。
遗憾的是,三鹿作为三氯氰胺事件的“始作俑者”,名声早就臭了,而太子奶也因管理不善濒临破产边缘,两大收购标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仅对三元业绩毫无助益,反而拖了后腿。
2012-2017年,三元营收始终保持稳定增长,但公司盈利却出现较大波动,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三元开始尝试多元化布局,在原有乳制品主业之外,不断向冰淇淋、涂抹酱等领域蔓延。
2016年,三元买入北京艾莱发喜,艾莱发喜主要从事加工、销售冰淇淋、牛奶制品、糕点等,并拥有高端冰淇淋品牌“八喜”。
2018年,三元联手复星集团,对法国Brassica Holdings发起收购,而Brassica Holdings旗下全资子公司StHubert已有113年历史,主要产品有涂抹酱、植物酸奶、饮料、甜品等。
多元化布局带动三元业绩回暖。2018年年报显示,三元实现营收74.6亿,同比增长21.8%;归属净利润1.8亿元,同比大增137.25%。
业绩大涨又遇政策利好,三元股价在近期开始反弹。此外,在政策红包刺激下,港股上市的蒙牛乳业(02319.HK)和雅士利国际(01230.HK)也在近期股价大涨。
国奶正崛起,谁能当先锋?
实际上,早在《方案》出炉前,国产奶粉已经迈入高品质发展新时代,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近期,全球知名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发布了《2018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环境洞察》报告。
报告显示,从2017年到2018年,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经由40.7%提升至43.7%,销售额增速从14.5%上升至21.1%。
此外,2018年,国产奶粉在母婴渠道的增速为25.4%,远超外资奶粉10.1%的增速。而伊利、飞鹤、君乐宝、圣元、完达山、贝因美等六大龙头企业在电商渠道增速达48.9%,甩外资奶粉好几条街。
如今《方案》落地,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乳粉境内分装,力争国产奶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无异于为国产奶粉又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未来大有可为。
面对政策利好,国内乳企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能否彻底洗刷行业阴霾,生产出100%合格的,完全令国人放心的奶粉,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国货当自强,期待国产奶粉真正成为民族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