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乐《江河水》简谱与歌词
发布时间:2020-07-03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江河水》,双管独奏曲。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用“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激越悲愤有力,感染力极强,曾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后经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广为流传。
《江河水》音乐背景
《江河水》是一首令人心碎,也让人心醉的乐曲。它从另一个侧面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去千里寻夫,可在路上遇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里相送,与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哭……知道故事的人相对少些,但并不影响对音乐所表达情感的领会和感受。
所不同的是,在一代一代后人的心灵期待中,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结局——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八百里,还留下了让后人凭吊不已的望夫石。而《江河水》,则只是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的哭泣,似乎那淘淘的江河水就是她倾泄不止的眼泪。这也是这首乐曲震撼人心之处。
与其他许多中国传统音乐不同的是,《江河水》不是《高山流水》那样带有描述性的音乐,也不是《二泉映月》那样带有叙述特点的音乐,而它完全是宣泄性的。一般而言,人心里有了痛苦情绪,宣泄了、倾诉了,心情就会好些,老百姓的话说:“哭完了,心里就好受点儿。”但《江河水》的宣泄,是宣泄过后更觉凄凉无助。这是一个未经后人加工的故事,还没有赋予这弱女子的哭声以任何“回报”。孟姜女的故事,让后人一提到她,就会想到她哭倒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于是人们心中的某种“空虚”得到了弥补或安慰。而《江河水》中的弱女子,在失去丈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之后,呈现给人们的只有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
《江河水》乐曲的结尾,不是女主人公哭过之后精神得到片刻的解脱,是哭累了,是泪水哭干了。乐曲结束了,故事无法完结,给人们留下的是对她以后生活的担忧。
《江河水》管子曲
乐曲简介
《江河水》五十年代初经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双管独奏曲,六十年代初由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后流传更为广泛。不论是作为双管独奏曲,还是作为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都能展示其惊天地泣鬼神的独特魅力,与双管和二胡这两件乐器独特的音色是分不开的。双管是一种加哨子的管乐器,由两支形制完全相同的管并列在一起构成,演奏时,两支管子同时发音,高音区激越嘹亮,中音区柔和圆润,近似人声呜咽哭泣。以双管演奏《江河水》能充分发挥其近似人声的特殊的音色,逼真地表现出乐曲的痛苦、哀伤,凄凉、悲愤。
二胡曲
1962年《江河水》黄海怀又将东北民歌《江河水》移植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得成功。该曲悲愤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有人甚至认为《江河水》可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媲美。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此曲和《赛马》直到今天,仍然盛传不衰。
《江河水》乐曲赏析
乐曲开始,双管从最低音区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悲愤之情迸发,随后旋律即层层下落以引出主题。 主题为起承转合四句。第一乐句旋律色彩暗淡,管子近似人声哭泣的情调,音乐凄凉悲切。第二乐句旋律突发性的十度上起,并两次向上冲击,表现出无比悲愤的情绪。接着第三乐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最后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尾部变宫音被强调(以变宫为角),为中段从已羽调式转入同主音徵调式作了准备。
中段“对仗”式的结构句法,上下呼应。平稳进行的旋律,音乐深沉。
在经过中段的对比以后,紧接着双管和乐队用强力全奏,犹如强压心头的怒火爆发。这个动力性再现段落,以与前段不同速度、力度和奏法,表现的情绪更为激越。
《江河水》凄婉的旋律与独特的节奏生动地刻画出悲剧性的音乐形象,带给人悲剧美的情感体验。引子部分旋律从低音起奏,然后连续四次四度上扬,中间旋律跳进至高音“6”,然后旋律连续下行,音乐呈现出深沉、压抑的性质,透露出可怜的妇人哀伤、无助的心境,旋律进行中出现几处停顿,似断断续续的哭诉,抽泣,预示着悲剧人生的开始。乐曲第一部分开始乐句旋律呈波浪式起伏,犹如低声的倾诉,音调凄凉而悲切;第二乐句旋律以十度大跳,表现出极度的悲愤、激动;第三乐句节奏抑扬顿挫,似句句血泪,表达出妇人的撕心裂肺、悲痛欲绝;最后的再现乐句加了一小节扩充,首尾呼应的同时,又显得痛苦无奈而意味深长。
《江河水》二胡曲
乐曲赏析
乐曲引子为由三个乐段组成的散板式乐句,旋律精练、概括、引人入胜。音乐开始,二胡从低音起奏,旋律连续四次四度上扬,有如江潮掀空,又似被压迫者心中的滚滚心潮,迸发出悲愤的情绪。中间旋律跳进至高音,达到了这段曲调的顶点音,加之强有力的弓法回转滑音和滑揉音的强烈效果,音乐迸发出很大的感情冲击力量,宛若惊涛拍岸,表现出劳动人民愤怒的心声。随后旋律分解和弦式下降,引出主题。音乐显现出深沉和压抑的性质,透露出那孤苦妇女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心境。音乐进行中几处停顿,似哭诉的间隙,又似悲愤的抽泣,预示着一场悲剧的来临。
《江河水》改编背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黄海怀将双管曲《江河水》移植为二胡独奏曲,获得成功,并在「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中,博得好评。后来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以其深沉感人的曲情,独具一格的乐韵将《江河水》搬上银幕,使这首曲的影响更为广远。七十年代后期,青年二胡演奏家姜建华将此曲带至美国,在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指挥下,配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协奏,成功地演奏了二胡协奏曲《江河水》,使此曲更具有国际影响。八十年代初,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团将《江河水》改编为二胡与乐队的形式,突破了原曲结构,加进了戏曲表现手法,加深了乐曲的艺术魅力,确为出新之举。
原来的双管协奏曲《江河水》,以其特殊的音乐和气滑音等特殊技巧,传达出乐曲凄凉、悲愤的情绪。二胡曲《江河水》则模仿了管子演奏的特点,运用了民间的吟、压、揉等揉弦方法,间或辅以直音(即不揉弦)的交替,配上弓法的丰富多变,而使乐曲的风貌别具一格。
《江河水》改编简介
黄海怀,1955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学习胡琴专业。黄海怀的二胡演奏细腻柔润,韵味独特,尤其是他的运弓,犹如太极长拳,秀美内在,绵绵不断。黄海怀的艺术创造力,更直接表现在他的代表作《赛马》和《江河水》上。 1962年,黄海怀将东北民歌《江河水》改编为二胡独奏曲,取得成功。在1965年拍摄的电影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以一盲公出卖孙女的悲惨场面,配以二胡独奏曲《江河水》的悲愤旋律,深刻地表现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1963年5月的第四届“上海之春”首届中国二胡独奏大赛。大赛中,黄海怀演奏的《赛马》和吴素华演奏的《江河水》,引起了轰动。师生不仅同时获奖,还录制了密纹唱片,发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