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大全 > 诗歌文学 > 详情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发布时间:2022-12-22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这章非常重要,教我们如何来修学。孔子在这里讲,『君子有九思』,这九思就是要有九个心态,对各种境界你要有什么样的心。这里讲到的九种都是动作,对境,你有什么样的表态,有什么样的动作,如何防非止恶。第一步是对境,君子在待人接物当中,开头有个对象,对象是境,境界,不管是人也好、事也好、物也好,你总有个境界。君子『视思明,听思聪』,这只讲了两句,是眼和耳这两个方面,其实六根都可以这样的引申。眼睛是一根,根就是器官,耳也是一根,还有鼻舌身意。这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眼所接触的是色,眼见色;耳所接触的是声,耳听声;还有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接触物品的感受,触受;意是想,意是你的心意,你的思惟能够想,接触的是法,法是你所有的心里头的概念、思惟、逻辑等等。这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应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定要什么?看得明白,听得明白,就是接触要明了。所以「视思明」,看要看得清楚,听要听得明白,不要会错意了。六根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你马上就觉悟。做到这个真不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心里面很多妄念、很多执着、很多分别,甚至很多烦恼,往往这些东西障碍我们的视听。所以看也看不明,听也听不明。外面境界进到自己的那个器官之后变成一个扭曲了的形象,这往往有之。

如果用佛法唯识学来讲,这讲得更明白了。我们凡夫真的视不明,听不聪,全听扭了。为什么?有分别、有执着。从唯识的角度来讲,眼睛看外面的色尘,你所看到的你以为看到了真相,其实不是真相,你只是看到那个眼识,识是一种印象。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你立刻起了分别执着,把这个境界用分别执着进行扭曲,然后留在自己的心中一个扭曲了的形象,不是真相,变成眼识了。耳也是,听声音,经过分别执着一处理就变成耳识。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就产生六识,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识,这个识都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所以我们所接触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境界。接触到真实境界,但是已经被自己的分别执着给扭曲了,因此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可是六根一接触到这个一真法界就产生了识,识就变了,叫唯识所变,变成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十法界、六道、五浊恶世。这不容易做到,要怎么做?把分别执着放下才行。你要不肯放下分别执着,你想视思明、听思聪,办不到,这只是理想。

所以我们下手处怎么做?先看,看人家的好样子;听,我们听善言,不要听恶言,不要听是非。不要看人家的错误,看别人的毛病缺点,不要看这些。我看正面的,不看负面的;看善的,不看恶的,从这里下手。先把视和听往善的那个方向转化,专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心里面没是非了,没有去分别是非、好丑、善恶,慢慢慢慢心就清净,变成纯善。纯善之后自然没有分别,那个时候你就视思明、听思聪,你就聪了,聪明了。所以第一步要把自己的心从恶转成善,心里不装人家的那些是非丑恶,只看人家的优点,只念人家的恩德。心里真正只是看好的一面,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你能做到这个,那你就有聪明了。因为心不分别、不执着了,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一有分别执着,看到的全是扭曲了的相。这是对境。

第二步是表态,态是态度,这是你的反应。接触到之后有什么反应?首先面部上的,颜色,『色思温』,还有容貌,『貌思恭』。这面色,人的面色真的它会老是变化的,有青的时候,有黄的时候,有红的时候,有白的时候,有黑的时候,青黄红白黑都有。你看一个人如果恐惧的时候,他就白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安的时候,他就青了;一个人要是发怒的时候就红了,是吧?你看他都颜色会变的。那么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面色?要有温和的面色,「色思温」,不要红也不要白也不要黑,黑脸不好看,很温和,和颜悦色,让人看到很舒服。这种人很有亲和力,总是微笑。你看我们恩师走到哪里,大家都感觉到他很有亲和力,都很愿意去接近他。你就看到他脸上的微笑,就等于把我们的烦恼全部融化掉了。不用跟你讲话,已经在摄受你了。

「貌思恭」,容貌,这是讲面部肌肉的动态。譬如说笑,笑那个肌肉是让你整个把它拉得圆一点,往上拉。如果发怒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嘴角就往下拉,叫怒目。所以不同的表情就会有不同的容貌。那我们的容貌应该是怎么样?要恭敬,这是很重要。容貌、面色都是表现心里的那个态度,这是要讲究温和恭敬,这是德行。待人的时候,譬如说朋友见面,脸上露出笑容,非常的和悦。如果见到长辈,我们就要肃敬,这是恭敬,貌思恭,那就不能老是裂开嘴笑,那就反而失礼了。所以这个都是心态,心态始终保持着恭敬,但是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表现,总要做到自然。

『言思忠』,再下一步,第三就是出动,动是动作,就是出去外面办事,待人处事接物不外乎一个是言语,一个是行为。言要「思忠」,讲话一定要忠实,有信用,讲求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我们讲人品,人格。如果说话没有忠信,久而久之别人看不起你,我们讲他说话没信用,那么他的人格自然就失去了,别人也就不尊重他了。所以别人看不起我们,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先自辱,先自辱然后人辱之。我们先自重,然后人重之,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我们。所以言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行,一定要忠信。

『事思敬』,做事情,办事要认真,敬事。这个敬和恭有一点不同,前面讲的貌思恭,这里讲「事思敬」。恭从心,你看恭字底下就是个心字,「诚于中而形于外」,这是讲恭,由心而发。那么敬,这里是讲办事情一丝不苟,这就叫敬。它主要讲行为不能够马虎,不能够随便。特别是领导、长上交代的任务,我们要认真的完成,不能够对付对付就拉倒了。你这么样做,随随便便的去做事情,习惯了之后也就随随便便的把人生给糟蹋了。所以我们要过好这一生,先从对小事情就要认真开始,叫行笃敬。

底下,最后事情办完了,还得要反思,看看有没有过失,有就得改,没有就得预防,不可以犯。所以第四个部分是防非,防非止恶。最好天天晚上都有反省的时间,一天下来,我待人、处事、接物、言语有没有过失。这里讲了三条,最后三条,『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个「疑」是属于愚痴,疑而不决是来自愚痴,不明事理的时候就会犹豫不决。「忿」是来自于瞋心,瞋恨、愤怒。「得」,有求得的心就是贪心。所以你看这三条是贪瞋痴,这贪瞋痴三种心理要把它戒除。怎么戒除?孔子教我们用这三种方法来对治。疑要「思问」,有疑虑的时候,譬如说有问题我不能解决,办事的时候有疑惑,那必须要问人,请教于方家,向有德、有学、有智慧、有经验的人请教,不耻下问,这也是好学。如果不肯问,那问题永远存在,自己又不想学,那就最后永远都愚痴了。

「忿思难」,这是讲办事的时候,不合自己的意思,遇到逆境,遇到令我不满的事情发生,刚想要发怒,刚想要对人发脾气,立刻要想起来,这个难就是会有患难、会有灾难。譬如说我们发怒的时候,打人骂人,结下怨,冤冤相报是没完没了,那不就是灾难吗?现在不仅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是如此,还有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要忿思难。遇到了冲突,遇到了不平,要学会忍耐。不忍,那你一冲动就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局面,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大凡剧烈的冲突,乃至国与国的战争,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在小节上不能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是不能忍,那肯定就会起冲突。而且冲突如果双方都不肯让步,就愈演愈烈,那就是大的灾难。其实能忍的人才是君子。那个拔刀而起、挺身而斗的人未必让人尊重,这都是匹夫之勇,逞一时快意,不知道后果可怕。所以一定要忍,愈在高位的人,愈在临大事的时候,愈要忍。

那么『见得思义』,这是见,看到了。得是什么?你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很多,譬如说财物、名位、赞叹、恭敬、供养、享受等等等等。所得的时候得到了,你马上要想到合不合乎义理,该不该拿,该不该接受。如果不应该接受,那就不可以接受,「见得思义」。如果取之不义,必有后患。特别是不义之财,《太上感应篇》上讲,「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怎么能够取不义之财?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太守叫杨震,他在当官的时候,有一次过去的一个部属拿着十两黄金来贿赂他,杨震不愿意接受。那个人就说,「不要紧,反正这是黑天、傍晚,没人知道」。杨震就很严肃的说,「怎么说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不知?」结果那个人就很惭愧,就回去了。这就是著名的「杨震四知」,非义之财一分一毫都不要。有损于国家的那些财富叫凶财,得到之后,就像「漏脯救饥,鸩酒止渴」,漏脯是有毒的肉,鸩酒是毒酒,「非不暂饱」,你还想吃饱?还没有饱就死了。所以凶财不可以碰。我们得到的财富不就想给自己以后年老的时候留下来吗?不就是想给儿孙留下来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是留下的是庆还是殃?庆是福,殃是祸。如果积善就留下来福,积不善那只是留下来祸。所以积财给子孙,不如积阴德给子孙。能够奉公守法,廉洁不贪,这才能够有阴德。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对此章的批注,「字字箴铭」,这四个字,可以说对本章的最好的评价。每一个字都是可以做为箴言铭文。箴言,这是很有智慧的话,要把它记录下来可以放在自己的案头,常常读诵。铭文也是古时候刻在那个钟鼎上面的文字就叫铭文,那都是可以传世的文章。后来刻在石头上。这些文字确确实实字字珠玑,我们可以把这章就写在自己的座右铭上,天天读诵,天天提醒,看我们立身行事有没有注意到这九样。又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君子思不出其位。与此参看」。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到的以前《论语》上有这一章,这一章就是引用前章的《论语》,「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正是「思不出其位」。在第十四篇《论语》上,孔子有这么一句话,「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个位就是职位或者是地位,也泛指涵盖所做的一切事情。孔子教人,不在其位就不要筹谋、谋划那个事情,就是你不要多管闲事,不要干涉别人。孔子讲完这个话,后面曾子有一个补充,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君子安守本分的意思。

蕅益大师引用这前章《论语》的经文,让我们合在一起参看,很有意思,君子有九思,那个思想要放在哪里?就是念头要住在哪里?这九思就教我们住在哪里,视思明、听思聪等等,这叫思不出其位。那我们看看这君子的九思是不是都不出其位?确实,这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干涉到别人,全是要自己修身立德。把自己修好了,你就能齐家,你就能治国,你就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世界。怎么和谐世界?你只要把自己修好就行,你做到君子这九思你就能做到。所以思不出其位,已经是在为政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他只修好自己,不管别人,这是讲得最究竟的、圆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别人的位置上,不要管别人,就管好自己就行了,把自己管好了,就能把别人也感化。所谓正己化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自己做正的表率,大家都正。你不用去干涉别人,管别人这个念头错误,管好自己就行了。跟你说事实真相,整个天下就是个自己,跟自己不二。所以你从自己修身做起就行了,把身修好了,天下就太平。

所以蕅益大师讲「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这个远是怎么远?前章《论语》没有特别指明是什么东西远,我记得朱熹朱夫子的解释就讲,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个远。仁爱的人,圣人的境界,远吗?不远。何远之有?只是看你有没有去修、去证。这个未之思也,就是你没开始干,你就觉得它很遥远。真想干了,我欲仁,这就是思了,斯仁至矣,仁的境界就现前了。怎么样去行仁?君子九思就说得非常的清楚,你能这么个思法,何远之有?就在眼前。如果用佛法来解释,那更加圆满。这个思是菩萨三慧之一,闻思修三慧,闻了就思,思就修,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不是分开的,是同时具足。闻是接触,一接触就明了,这叫思。一明了就变成自己的境界,就落实到生活,这叫修。同时一次完成,闻思修。

所以君子有九思,你看视思明、听思聪,言语造作、待人处事接物、接触种种境界,一接触就明了,一明了就落实了仁,就闻思修了。就怕我们不明了,就是没有思。所以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你没有思那就很遥远。什么遥远?仁的境界或者说佛境界,很遥远。佛境界在哪?就在你眼前,看你会不会转。你念头要是觉悟了,你当下就转凡成圣;转不过来,就是凡夫,那就很遥远了。所以道不远人,道在哪?眼前就是,问题是你能不能看到。视思明,你看到了没有?听到了没有?会看会听,哪不是自性?哪不是法身?所以古德讲的,行云流水,无处不在。「百草头上祖师意」,你看百草那个头尖尖上,那都是祖师意。祖师意是什么?就是道。翠绿的竹子,那就是自性;郁郁黄花,那就是般若,那就是法身。所以开悟的大德考问弟子,道在哪?拿给我看看。我随便拿一个,你看这就是。祖师点头,证道了,心心相印,明白了,彼此都明白,都看到,闻思修都成就。没成就的人,那真的眼前看的视也不明,听也不聪,都见不到。

所以君子何须要出位而思?思不出其位,这个其位是什么?就是眼前的境界,就在自己境界里面证道。法法皆是自性,哪一法不是自性?既然全是自性所现的,当然都是自性,这叫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楞严经》上教我们舍识用根,就是讲这个。我们视,就是眼见色,听,耳听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凡人一接触就变成分别执着、变成六识。佛能舍识用根,他不用分别执着,不用妄想,不起心不动念,他识就舍掉了,舍了妄心。用了什么?用了真心,用根,根中之性。譬如说眼用眼中的见性,耳用耳中的闻性,六根的根性那是真心,那是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的当下它起作用,这是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思不出其位,还用哪里去寻道?就在眼前,看你会不会。不会的,那是很遥远,那是佛在天外天;会的,佛就在眼前。

当然这个理我们能通,但是事上起修却不容易证。我怎么个下手?对凡人确实很难。佛教我们这方法,你怎么舍识用根?你就念阿弥陀佛,你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实念佛,把你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全住在这句佛号上。你念头起心动念,念就念阿弥陀佛,分别执着你就执着阿弥陀佛,行了。用一个执着代替一切执着,用一个念头代替一切妄念。念久了,自然就功夫成片,就叫念佛三昧。再念久了,念着念着这个妄念都自然脱落了。一脱落,你就明心见性,那个时候你见真佛了。那时候你就点头,真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思不出其位。所以蕅益大师这一点评,把这个世间法提升到佛法上,讲到究竟圆满。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您可能感兴趣

鳄龟怎么饲养

鳄龟怎么饲养

鳄龟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较为频繁,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一种宠物龟饲养

柴胡疏肝丸和逍遥丸有什么区别?

柴胡疏肝丸和逍遥丸

  柴胡疏肝丸和逍遥丸有什么区别  逍遥丸方中药物配伍,共奏疏

状组词_状字怎么组词

状组词_状字怎么组

书状 认状 正状 文状 反状 原状 妍状 议状 公状 冤状 仪状 黄状

江一燕集邮男明星 江一燕集邮过黄渤他俩什么关系

江一燕集邮男明星

  江一燕虽然外表看起来清心寡欲,但据说内心可是一个欲女,甚至还

宝宝纸尿裤尺码多久换一次?

宝宝纸尿裤尺码多久

基本上每一个宝宝都要用到纸尿裤,因为传统的尿片尿布太麻烦了,一尿

ps中如何单独改变一张图层中图片的大小

ps中如何单独改变一

我们在用ps进行修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某个图层中的图片大小不合适

关于土地的作文

关于土地的作文

  生人养人的除了父母,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带给我们

古镇南浔一日游作文400字

古镇南浔一日游作文

  古镇南浔一日游作文400字
  上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浙江的

演员李明个人资料竟是赵薇黄晓明同学|李明的妻子是谁

演员李明个人资料竟


  说起中国荧屏大坏蛋,李明应该首屈一指,当与在剧中好吃懒做、

遽组词_遽怎么读

遽组词_遽怎么读

遽组词:急遽、急遽、遽然急遽jí jù 解释:急遽 jíj&ugr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