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8-12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台北人读后感
篇一:《台北人》读后感
年初,看完蒋勋的《蒋勋说红楼梦》后,萌发了了解阅读更多台湾作家作品的兴趣。在选择上半年的阅读清单时,在白先勇的《台北人》和龙应台的《目送》间徘徊。后由于Kindle特价原因,最终选择先看《台北人》。
一、从书名说起
台北人其实是一个身份的认可。小说中不同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从大陆去台湾的。大陆的生活是记忆,台湾的生活是现实。记忆用来回味,更用来与现实对比。因此这群人,既回不去做大陆人,也融入不了做台湾人,于是乎成了台北人。
二、具有大格局
说这小说具有大格局,其一是小说的结构。白先勇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众生相,角色上有舞女,阿兵哥,官太太,元老,将军……,感情上有丧夫、同性恋、姐妹、父子……但每一篇都紧扣身份认可这一基调。好像旋梯看风景一般,相同的风景,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去展现。每一篇故事,都是组成《台北人》不可获取的部分。
其二则是小说的着眼点。虽然作者的身份特殊,但这作品不是立意表现一种大众期待的爆料式的政治观念,而是引导读者从容不迫地去感悟某种人生意味。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就是直取人生真味。
三、具有意象特点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特有的表现方式。白先勇先生,在《台北人》中用对比的方式,也运用着这种意象手法。过去和现在不仅仅是回忆和现实。进一步延伸出去是代表了灵与肉、青春和年衰、精神与物质、甚至生命与死亡……
四、可读性很强的附录
作品后收录了台湾欧阳子、大陆余秋雨、旅美乔治高、以及作者本人的评论。这既反映出这是一本具有跨地域性意义的作品,同时也能从多个角度去了解这部作品,不仅是剖析它的内容,甚至写作结构。
最后,我想说,我要再看一次王祖贤和宫泽理惠的《游园惊梦》。
篇二:台北人读后感
14篇小说组成一部《台北人》,人物贫富悬殊,行业各异,故事环境都不一样,但在我看来,这部书里一脉相承的却都是同一种漂泊与还乡的情结。
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流落台北的大陆客。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解放那段岁月里,有太多的战火、分离、生存和怀念,被政治和海峡隔离在台北的人们终生无法回到海那边的故乡,是为漂泊,但是从情感上他们想念大陆的亲人,念念不忘往日的辉煌与风光,生活方式上依然是大陆的延续和复制,从这一点上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还乡。
《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流落在台北,漂泊无依,宴会上一个唱戏的邀请让她恍然如回到当年大陆上的笙歌和往昔的情怀,戏没有唱完,她已经回到了从前,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沉溺不愿醒来。与钱夫人的凄清哀怨不同,《一把青》里的师娘和《花桥荣记》的老板娘要坚韧不少,老板娘彪悍而较泼辣,在勉强挣扎着活的日子里不怨天尤人,还时常记得我们桂林的好山好水,家乡的好支撑着她漂泊的岁月;而师娘则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平和,关心别人也善待自己,在台北听戏、打牌、跟邻居逛游园会,虽然漂泊一人,但跟家乡空军家属村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台北人》里的主人公不分男女都是被那个时代抛弃孤岛的流落之人,但是相比女性角色的柔韧和较强适应度,男性身上的悲剧命运色彩要更为浓厚。
《岁除》中的赖鸣升,当年是驰骋台儿庄战场的英雄,如今在台北成了小小的伙夫,经常因些许小事被主管瞪起眼睛欺负。《思旧赋》昔日轰轰烈烈风光无限的李长官如今家破人亡,公馆破落,少爷疯病小姐遭弃,自己只想遁入空门,《梁父吟》和《国葬》相似,都是用葬礼的场景表现当年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身后的凄凉。这里要提一下作者的身世,身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之子,父亲戎马一生和归台之后的岁月,让白先勇对那个动荡时代有着极为深刻的切身感悟。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往昔的军旅之人,悲剧命运意味深长,更能体现那种浓郁的漂泊与还乡的情结,并且,他们终身都在漂泊,无论身体与心灵,永远也无法还乡了。
篇三: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算得上是白先勇先生最为重要的一本小说集,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故事反映出了大背景下的社会众生相,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思考社会背景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影响。虽是小人物的命运,但该被人们知道并记住,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
正如白先勇所说,如果不快些写下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恐怕它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感谢台湾那些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他们笔下,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对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故事的记录,对命运的思考,对时代的感慨。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吴念真,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读《台北人》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两本书都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构成,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吴念真更注重人物的个人命运,而白先勇可能更注重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些人物与大陆的联系、与那一段特殊时期的关系。
开篇尹艳的故事就极具吸引力,尹雪艳是个有故事有深度有魅力的女人。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浅浅的笑容背后,却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回忆,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些和她一同来到台湾的给她捧过场的人的回忆。可惜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大家再造一个百乐门,可岁月已不是当年的岁月,地点也不是曾经的地点。但至少尹雪艳那里是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寻找慰藉的最佳去处。大家都羡慕尹雪艳不老,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可她依然是可爱的,因为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与记忆。然而深藏于这些之下的,却是岁月的无情和浓浓的乡愁。
在思旧赋里,顺恩嫂和罗伯娘的谈话足见世事变化无常。昔日风光无限的李公馆竟变成如今的荒凉景象,然而那位善良的老仆人却还在坚守着自己与李公馆的之间的情意。最后,她觑起眼睛,仰面往那暮云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风把她那一头白麻般的粗放吹得统统飞扬起来。这一幕,让人感慨万千,也让人十分心疼这位老人,一辈子都在为被人而活,却活得有情有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这样勤劳善良的人应该不少吧。
在国葬中,反映出的是故人之间那份浓浓的深情和岁月的变迁。看着那些老者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对长官的尊敬,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个世界最难的,便是坚持。
看完这部短片小说留在心底最深处的两个字,便是感动,感动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谊,感动老者们的坚持,感动苦难生活中的欢声,感动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那份淡然,当然,更多的是无奈。
篇四:台北人读后感
花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其实也只是零散的时间看完的。真正的读书人其实都不是端坐在书桌前看书的,我就是,什么如厕啦都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但是这本书读的很流畅,因为白先勇的叙事方式很自然、不罗嗦,语言精准到位。也因为我们其实对他书里描述的时代是熟悉的。生长在大陆的人,对抗战片都不会陌生的,一些影视剧里的国民党高官或者侍卫或者兵士,三十年代民国戏中的舞女、妓女,大户人家的翩翩少年。白先勇的《台北人》摹写的正说这类人。当然,这类留在大陆的人的命运,我们也非常知晓。不外乎被共产党推到,批判并改造。在大陆大多好不到哪儿去,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一类人。
但是另外的一些人呢?撤退到台湾的那些人命运又如何呢?《潜伏》里国民党慌乱撤退的场景大家都看过,后来的后来呢?他们到台湾之后就一路高歌,富足稳定吗?
其实不然,《台北人》讲述的就是这些人。他们其实都是客居在台北的台北人。思乡是围绕着这些人的主旋律,也是串起这些短篇小说的链条。他们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去,而这些过往都影响着他们撤退到台北的下半生。他们怀念大陆的一切,那些伴随着他们的青春岁月,光辉岁月的,和大陆有关的点点滴滴。绍兴的黄酒,杭州的丝绸,桂林的米粉,上海的百乐门。都是他们思乡的缘由。他们所困所或的其实都是一个词,思乡。
很多人对《台北人》的过分解读我是极其反感的。什么一部深具复杂性的小说,什么新时代的《红楼梦》,我看这些人的脑袋都被门夹过被驴踢过。白先勇先生在扉页上写明的,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已经很好的说明了。如果还要一个更深的解释,那么白先生在书前引录那首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很明了了。那些撤退到台北的人,他们思乡,也连带着思念过去的岁月。
大家对白先勇的出身都熟悉的,作为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子女,他对他父母那一代人的感觉是知晓的。扉页上,还有三个字,可能很多人都不曾深解,理想国。白先生的父辈们,曾有过光辉的岁月,他们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先驱曾经推翻过腐败的满清,也曾抛洒热血试图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理想国,(《梁夫吟》里的革命元老朴老,《冬夜》里著名的五四青年运动者余钦磊和吴柱国,《岁除》里的下级军官,为台儿庄战役卖过命的幸存者赖大哥)。这些也曾想建立一个理想国 。然而他们的理想破灭了,成为了失败者溃逃到大陆。
或许他们有机会成为中国大陆的贵族,居住在乌衣巷,然而最终王榭堂前燕们,却最终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可否认,国民党将领的出身普遍高于共产党们。从实力上说,共产党打败国民党依靠的不是军事实力,而是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是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贵族们的国民党最终失败了,溃逃一隅。或许他们始终不明白,他们为之奋斗,为之前仆后继的民国梦为何始终没能照耀中国大陆。那是因为他们的腐烂自私小我,《永远的尹雪艳》里,患者严重的风湿,走起路来,十分蹒跚,眼睛又害沙眼,眼毛倒插,长年淌着眼泪,眼圈已经开始溃烂,露出粉色肉来的吴经理正是这个化身,明明已腐败溃烂,却还自诩老当益壮,也就怪不得尹雪艳要冷眼戏弄他们。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档子事,某些追逐潮流自诩风雅的红男绿女们,不惜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沉迷于民国,流水载不走的民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转爱写些个民国诗歌自我标榜。你其实不知,民国只限于王榭堂前燕能飞到的乌衣巷,依你所出身甚至现在所居住的小城市,民国风是吹不到的,我看你得个民国风湿病倒是够时髦,像那个吴经理,再害个沙眼。
民国风吹到了偏僻荒远的小村落,甚至中小城镇了吗?没有。冯小刚的倾情力作《1942》你们都不看,说的就是那个时期,大饥荒,大逃难,甚至连老地主都不能幸免。民国有多少人饿死,又有多少文盲,你知道吗?嗨,说你呢,那个自诩民国美女的某然然。我有时会被某些人的无知又装高雅给弄疯。
其实依我看,正是如此,国民党才会被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打败。《台北人》记述的就是战后十几二十几年的客居在台北的大陆人。不管留在大陆,还是逃到台湾,对中华民族来说,那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故土的割离,亲情的隔离。有多少人痛哭彻夜?如今很欣喜的看到,台海两岸不再隔膜,亲情可以再续。支持一切自然的人性的亲情,反对一切对自然亲情背道而驰的东西。
白先生的《台北人》所述的大多是能够成为中国贵族的一类人,或者蜂拥在他们身边的一些人,舞女啦、妓女啦之流。留在大陆的那些有可能成为贵族的人都被共产党打到了。所以现今的中国没有贵族,有的只是土豪们。土豪一词能成为2013年的热词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象。
白先勇当然是国民党贵族,某些人拿他的《台北人》类比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贵族也有贵族的好处。我们可以从白先勇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得到,自然、优雅、美感,一切都浑然天成。所以你看白先生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而不似一些人(中国大陆尤其多)拼拼凑凑毫无诚意的为了金钱的功利写作,简直是对神圣阅读的亵渎。
阅读是另一种的旅行,是让灵魂在路上的旅行。如果你喜欢阅读,那么就读白先勇的《台北人》吧,绝对不虚此行,绝对丰富你的视界。
篇五:台北人读后感
这册《台北人》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的中英双语本,左侧书页为英文,右侧为中文。
白先勇写道,《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笔者通览全书,感觉比较精彩的是描述军旅家庭的篇章,其中的人物忠义、诚恳,抱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勿论是台北,就是对大陆的普罗大众,也有深刻的意义。《国葬》中的秦义方,《梁父吟》的朴公,《思旧赋》中的罗伯娘、顺恩嫂,都是这样的典范,令人动容。这样的忠、义、礼、信,在当今的社会,确实如白先勇所忧的,慢慢地在淡化。
至于几篇关于欢场人物的,写作技法自然是好的,人物描述出神入化,很有活力。这些人物,笔者倒是认为,生命力倒是顽强得很。自古云,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无情无义之流倒是如蟑螂一般,很可以万年千年地活下去,不似上面的几个人物,去了,那些精神如果后人觉得琐碎、烦累,也就散了。
不是吗?戏子之间自己都在想着上岸,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的女主角,免得再祸害人。
可是,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知道是祸害,却又忍不住去受祸害,或者祸害别人。
于是,就有了江湖。
白先勇,随着其父白崇禧,走了许多地方,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三六九等,坊间世相,见识广阔,自然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他的作品刻画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堪称铁笔银钩,世间难觅,于读者读来,也是酣畅淋漓,受益匪浅,于写作,于人生,都有极大裨益的。
- 上一篇:与书为伴作文400字
- 下一篇:邻居李大爷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