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5-16 作者:蓝灵育儿网编辑 育儿网 www.dgmmbb.com
篇一:淮阴侯列传读后感何锦博
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淮阴候,是因为萧何认识他、举荐他,刘邦才重用了他。他一生跟随刘邦转战南北,可以说他为刘邦建立汉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然而他这么个功名显著的大将,最后却落了个谋反的罪名,被吕太后设计骗进宫中杀死了。
是什么原因使韩信落了这样一个下场呢?我认为是他没有听那个齐国说客蒯越的劝告。蒯越让他自立为齐王,制止刘项分争,一来自保,二来为老百姓着想,不让天下再有战乱。可韩信还以为刘邦待已不薄,就没有采用蒯越的计策。结果刘邦感到韩信功高盖主,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再说全国已经统一,可以不再需要这样的将领为自己打天下了,与其留着是个祸害,不如早点除掉的好。
可惜韩信死在了自己为之卖命的主子手下,他当初如果听了蒯越的那番话,恐怕历史就该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篇二: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今天感到无聊,于是就轻轻翻开《史记》不知不觉我已经看到了《淮阴侯列传》虽然我只看了一点,但是我觉得已经有要写的东西了,虽然只看了一点,但是我已经对韩信有了一个小小的了解我很同情韩信也很钦佩他。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详细的描写了有关于韩信一生的故事,从布衣乡邻到乡绅门客,从胯下之辱到暗度陈仓,从背水一战到国士无双。韩信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对于其中记载,韩信应是一个能够明察秋毫,并且遇事极为冷静,各种 关系应该分析的很清楚的人,但是却为何“市人皆以为诺”。其实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生活并非他所擅长,所以才“为母佘肉”,而并非某些人分析的“大德不常,大勇无方”
而后韩信参军却未得到赏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而后由于萧何的发现,逐渐被刘邦赏识,如此良将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之时,功勋卓著。
在整个过程中,刘邦一直称韩信是“国士无双”,并奉为“淮阴侯”。
韩信又矜才自负,不仅羞与绛灌为伍及刘邦本人亦不在其眼目之内这些也都是他的取死之道。
篇三: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秦末之际能称得上是军事家的只有两个人,一是项羽,一是淮阴侯也就是韩信。作为秦末风云一时的人物,韩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看完《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不禁感慨乱世造英雄,韩信不愧为一个英雄。
韩信成功因素有很多:韩信善于谋略,屡出奇兵。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汉马功勋。这体现了韩信成功的第一个因素——有实力。这是非常的重要。韩信在攻克赵军后,听说成忆君有谋,以礼待之,向他诚心地求教攻齐之策。可以看出韩信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当淮阴屠中少年侮辱韩信后,韩信又甘心忍受胯下之辱,只为成就一番大事业。这无一不体现韩信成功的第三个因素——脸皮厚。韩信心胸宽广,知恩图报。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韩信连对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人,韩信成功后都能放过他,看到这不由自主的感叹韩信的心胸之宽广。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四个因素。淮阴侯列传里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我读的时候想,假设当时韩信没有恰好碰到滕公,或滕公没有惜才和识才之能,韩信也许就成了刀下鬼,也就不会有他征战的一生。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这就是韩信成功的第五个因素——人品好。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
按理说,他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结局不应该很悲惨,然而命运就是这样的变化无常。他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如果当时韩信没有听信萧何的话,可能韩信可以成为一代帝王。
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改写,只是他的经历,可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篇四:《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韩信,驰骋沙场的一代天骄,忠义勇武的汉朝臣子,他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令多少人叹服却又唏嘘不已。他经历过寄人篱下的苦闷,威震四方的荣耀,遭人背叛的痛苦,最终含恨离去。抛开他所遭遇的人性险恶不谈,他的隐忍与坚毅,是最令我深深敬佩的。
—— 古之隐忍者,方能成大事。
韩信年轻时父母双亡,生活窘迫,游手好闲。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他曾经在亭长家连续蹭饭几个月,最后亭长一家在他来之前就把饭吃完,赶走了韩信。当地的恶少欺侮韩信,让他从自己的裤裆底下钻过去,要么就杀了他。韩信最终选择了从恶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受到讥笑与侮辱。面对这一切,他选择了隐忍。
他没有选择杀了恶少,是因为他不想就此搭入自己的性命。有人说,韩信在生命与尊严之中选择了生命,而尊严比生命更加重要。我却不这样认为。韩信暂时受到侮辱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他忍受了一切,源于他高傲的本性,他的坚忍不拔,源于他相信自己的才能终究会被天下人认可,包括他后来在项梁和刘邦那里暂时的怀才不遇,都没有阻止他实现自己志向与抱负的愿望。最终他的才能被汉王发觉,被封为大将,掳魏王,擒夏说,杀了成安君,攻打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名声传遍天下,成为战场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他当初图一时之快杀了那个恶少,那么韩信这个名字将不会多年后在史卷上仍然熠熠生辉,日后天下的格局,或许会截然不同。
上天赐给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与之而来的还有痛苦与屈辱,而韩信用他的隐忍与坚毅克服困难,成为人上人。
纵观古今,除了韩信因隐忍而成大业的人数不胜数:张良因为忍受住老人的侮辱而得到兵法,从中获得的智慧使他受益一生;姜太公隐居深山,才干终被周文王发掘,八十出山辅佐武王,推翻商纣的残暴统治;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躲避追捕,最终辅佐阖闾大败楚国,对楚平王鞭尸三百……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没有隐忍,哪里有这些人如此卓越的成就?而观当今社会,人们大都怀抱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光高傲,一遭遇困难便立即被打倒在地不再爬起,一怀才不遇便怨天尤人,不再奋斗。缺乏了隐忍精神的我们,又怎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成为佼佼者呢?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了隐忍,成功简直是无稽之谈。
学会隐忍,通向成功大门的路便又缩短了一步。
篇五: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今天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果有些感想。韩信确实是有雄才大略,在萧何的推荐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在群雄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成就了刘邦的霸业,自己也成为一代豪杰,千古留名。但韩信最大的问题是优柔寡断,没有争雄天下的决心,而甘愿寄刘邦的篱下;但同时又不知谦卑退守,而是居功自傲,贪心不足。韩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另一方面内心又极度不平衡,认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结果是刘邦坐了皇帝,对于刘邦给与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且与其功劳相比远远不够。因此时常牢骚满腹,对刘邦充满怨言,常常与部属同僚炫耀自己的功绩,抱怨刘邦的不公。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安,感到韩信对其江山社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不得不灭了韩氏三族。
其实韩信有机会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成就自己的霸业。当时他本人也有自立为王的想法,但囿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优柔寡断,没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揭竿而起,反而受不住刘邦的物质诱惑而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从而把刘邦推上了皇帝宝座。刘邦登基后,韩信内心又极度不平衡,完全没有意识到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改变了。而是幼稚地认为刘邦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刘邦应该对其感激涕零才对。因此居功自傲,经常在下属和同僚面前表现出对刘邦的轻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对于刘邦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且远远不够,认为刘邦没有论功行赏,对自己不公。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不断地恶性膨胀,行为言语越来越不检点,完全不顾刘邦作为一个皇帝的脸面和内心感受,把刘邦逼进了不得不杀了他的角落里。对此韩信居然没有任何清醒的认识,而再次落入刘邦的圈套,没用一兵一卒就把韩信擒拿回长安。
韩信被拿回长安后,刘邦并没有下决心要处死他,而仅仅是给他降了一级,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长安,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而此时的韩信再次误判了形势,居然教唆在外的将领起兵造反,他在长安做内应,以便一举推翻刘邦的政权。刘邦御驾亲征叛将,韩信趁机在长安城率领家奴起事做内应最终失败,被吕后诛杀,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总结韩信的一生不禁让人唏嘘,几次都是在最关键时刻走错了路,最终葬送了自己。首先是楚汉对峙时,韩信帮助谁则谁能取胜,这时的韩信是双方都极力拉拢利用的对象。如果此时韩信自立为王,则形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格局,从此能真正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胸无大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禁不住刘邦小恩小惠的诱惑,放弃了自己而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刘邦的大业。其次,刘邦登基后,如果韩信能够认识到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的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从而能够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也不会招来杀身之祸。第三,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如果对此心怀不平而能果断扯旗造反,而不是在底下牢骚满腹、嘀嘀咕咕、小动作不断,至少也能和刘邦在疆场上一见高下,而不至于死在吕后之手。最后,被贬为淮阴侯后,如果从此远离官场、收敛心性、安于平庸,也能安度晚年,荫庇后代。但韩信在这些关键时刻一错再错,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 上一篇:一片叶子落下来读后感
- 下一篇:假如我是什么作文400字